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风采丨张慧: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张慧,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18届公费师范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历史教师。在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本科生毕业典礼、2023年毕业典礼上分别作为学生代表和校友代表发言。毕业从教以来,任教的历史学科成绩优异,获评市级优质课;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获得三次校级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所带第一届毕业生取得全班一本的成绩(全市普通文科班唯一);现为呼和浩特市第二中学德育名师工作室成员。

“当老师是一份职业,而成为师匠是一种追求,一种在任何领域都既脚踏实地又敢为人先的追求”,在北京师范大学2018届本科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来自历史学院的学生代表张慧如是说。带着热情和决心,毕业后她如愿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谈起北师大,谈起自己的选择,她仍有千言万语,记忆中闪光的点点滴滴汇成温暖的光,照耀着她当下的生活,也为后来者指引了为学为师的方向。



01改变自己,改变他们

“教育能改变命运”,这句话张慧对支教班上的孩子说过,也对她自己说过。她的家乡教育资源十分有限,但学生数量却不少。面对“僧多粥少”的情况,当地只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给更有希望考取名校的学生。遗憾的是,当时的她并不在能够享有更多资源的“拔尖培养”范围内。说不失落是不可能的,但一种“要改变自己,也要改变家乡孩子命运”的愿望从此深埋于心,于是在高考后,她坚定地选择了北京师范大学,她曾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就是我的理想所在。”

当理想真实地以白纸黑字的形式送到手里的时候,反而难以确信当初的决心到底能陪自己走到多远,“我真的喜欢当老师吗?我以后真的只走这一条路了吗?”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张慧无数次地问自己。解决疑问的唯一办法,就是亲自去试,毕竟“真心”不怕火炼。


“4年,跨越5省,6次支教,近200个日夜,我在一次次支教实践中坚定了为中国而教的信念。”这其中,“魏玉刚”对张慧来说是个特殊的名字,那是她在河南洛阳白元一中支教时认识的学生。这个“皮孩子”,不仅不听课,还爱公然捣乱,但就是这么一个不服管教的学生,在她走的时候竟然拽掉了她衣服上的纽扣,并说:“老师,我以前打算念到初三就出去打工,自从你们来了,我觉得念书真好,我要一直念到北京去,纽扣为证。”正是这样一桩桩、一件件的教育小事,让“师范”这14画,成为刻进她心里的印记。从此人生海海,山山而川,她就一直坚守杏坛,做孩子们前行的灯塔。

02愿积跬步,功不唐捐


回顾在北师大度过的四年,张慧或许会用“功不唐捐”总结自己的求学经历。采访过程中,她总说自己称不上优秀,“北师大出众的人才真的太多了,与其说我保持优秀,不如说我是在追赶优秀的过程中慢慢变好。”


作为一个来自偏远地区的孩子,上大学后她眼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便是开阔眼界、锻炼自己。社团“形势与政策”小组在这时出现,为她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借助学校和社团的平台,张慧得到了去外交部和各国驻华大使馆等参观访问的机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和最新动态汇聚在她伸手可撷之处,“这对当时的我来说真是非常有吸引力,我从未感到世界如此广阔。” 


大学提供给她的机会远不止于此,在社团里认真学习工作的她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信任,张慧在换届时成为了“形势与政策”小组的组长。年轻的学子精力无限,她带领社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诸多成效,她个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因此得到快速提升,这为她后来从事教师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我现在能够做到身兼数职却游刃有余,多亏了当组长时的历练。”


学生活动为张慧的生活空隙填上了斑斓的色彩,对于她的主要任务——专业学习,她也从不打马虎眼。上课是高频度、高效率的知识吸收,写论文是信息的搜集、吸收和再转化,拗口的理论和难背的知识点在她一遍遍细致的打磨下,成为了她行囊里的珍宝。“师大的学术训练对我影响深远,不仅塑造了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也一直督促我保持求新求变的活力。”在一千多天的大学学习中,张慧逐步明白:学习和教学中最重要的不是你当下懂多少,而是你还愿意学习多少,“活到老、学到老”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作为老师站稳讲台的必备素质。如今她备课时都会先翻一遍知网,看看最新的研究是什么。“我只允许自己年龄变老,心态却不可以老。我愿意学习和接受一切美好而新鲜的事物,就像上大学时每天都认真从海报走廊里搜寻有趣活动选择参加一样。”


从上学时到工作后,张慧始终坚持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不服输的人。她是2018年北师大本科毕业典礼学生代表发言人,也是如今培养出普通文科班全班一本成绩的老师,付出的努力成为奖章上的闪光。对她来说,这一切都值得,这也是她至今为止最看重的两个荣誉:“第一个让更多人听到了我从教的初心,并带动了一批志同道合者;第二个意味着我成功践行了我的初心,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我期待自己能够继续不忘初心,为教育做更多有意义的事。” 

03人如璞玉,磨炼方成


从象牙塔走进社会,“不适应”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感觉,张慧也难免如此,“我其实是一个书生气很重的人,有的时候不会变通,这也让我吃了不少亏。”面对工作上的瓶颈,她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想办法磨练自己,成为真正配得上讲台的老师。


作为老师,学知识的进度不能赶不上学生,工作以来,张慧给自己定的第一条规矩就是“心理上不能躺平”。“我始终有一种不学习就会落后的紧迫感,也会在虚度光阴后产生深深的负罪感,所以总是逼迫自己去学点东西。”除了长时段的备课之外,她还坚持利用闲散时间获取信息,“我习惯在坐地铁、排队等闲散时间里刷刷学习强国、微信读书,看看慕课等,碎片化的知识也是知识。”不爱学习的老师教不出爱学习的学生,张慧以好奇和热爱充盈自己,她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激情也影响了学生们。


到底怎么算得上生动的历史课?张慧有自己的答案,所谓“生动”,就是“让学生动脑子”。她认为生动的关键不是给学生提供多少“料”来逗他们笑、看他们闹,而是让学生在一个“料”的基础上看出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在讲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这一课时,她以甘地“即使是最不义的统治,也必须依靠被统治者的合作而继续”这句话为切入点,先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再问学生“印度人为什么会支持英国殖民当局的统治”,进而理解为什么甘地号召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方式,最后才分析这种斗争方式可能取得的效果。如此层层递进,既让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又渗透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最重要的是用心、用脑,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管教”,短短一句心得,凝结了张慧多年的带班心血。现在,她总能准确地抓住学生心理,将一个大班级紧紧团结在一起,成为目标一致、行动一致的铁军。比如,在分科后的文科班见面班会上,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到同学们普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于是她给班里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份种子,并告诉同学们:“不论过去你们什么成绩,什么师生印象,在新的班级里要像这个种子一样长出新的模样。种子要很久才发芽,但别忘了,黑暗的岁月里它一直在扎根。每一粒种子开花都不一样,老师希望你们不要去攀比,只努力让自己绽放出最美的样子。当然,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我也希望你们的各显神通是为了把我们的班级装扮得更美丽。” 


张慧期待着讲台下的孩子们能够好好打磨自己,就像她自己,一点点洗脱稚气,在岁月的沉淀中显露出温润的光。白驹过隙间,昔日少年为人师,璞玉雕琢已成器。

04是信念,更是责任


近年来,随着“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志远计划、优师计划等政策的实施,“未来教师”群体不断扩大,对于“青年群体、青年力量如何、为何对接国家重大教育战略”这一问题,张慧自己也有了新的思考。诚然,各类政策都是以“强国必先强教”为出发点的,而落实到青年个人,不能只理解为一个“饭碗”或是一个职业倾向,特殊的身份还是一种信念的缩影,“老师”更是一份责任的承担。


工作以来,张慧自觉改变了许多,无论是在面对繁重工作的心态上,还是在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上,“万言万当不如一默”,这是她工作以来的座右铭。在更复杂的环境里、在更大的压力下,她不断调整自己,而调整的目的,仍是干好主业,把更多时间和精力奉献给教学。“其实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只要想想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我想就不会做得太差。”多年以来的辛劳,都可被一根杆子轻轻挑起,这根杆子名为“可以为师矣”。在毕业那年,张慧当着全校同学说出自己成为师匠的追求,今时今日,她不负誓言,不忘记学习,不忘记为师。



为什么要当老师?这个问题对她来说始终只有唯一的答案——因为热爱。“我希望同学们在报考师范专业的时候,能够选你所爱,爱你所选,当老师这件事,真的是唯有热爱才可抵岁月漫长,也唯有热爱才能真正自渡渡人。”


在访谈的最后,张慧希望对师弟师妹们说一句话:


“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句处读书。既要像个读书人,又不能只是一个读书人。”



记者丨杨艾艾

撰稿丨杨艾艾 杜晶昭

排版丨何胜男

责编丨元静




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

避免收不到消息

请一定星标关注我们哦








往期回顾


助你远航丨北师大启航计划青年教师成长工作室昌平附校交流活动圆满举行


招新丨校友会招聘学生助理


关注两会 | 北师大人的声音(五)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